清末到民国婚俗的演变
- 2019-11-05 21:07:00
- 研究室 原创
- 1382
这不是出于我的主观意向,而是由史料、第一手原始证据的收集情况所决定的。众所周知,古代社会的资料大致有两个侧面(一)历史记载(二)考古文物。但是古代实际日常生活(如婚姻家庭生活状况)所能掌握的真实史料和考古文物都很欠缺、零碎、不完整、更乏系统性可言。而关于20世纪我国婚姻状况,可搜集并积累大量实物、照片、报刊资料、笔记日记等等,以自知之明的学力、精力、能力,也只能够研讨“20世纪中国婚姻生活”才具备充分的证据、把握和勇气。
如今我们已不可能详尽了解孔孟时代到封建后期的完整的婚姻真相,因为缺乏实物特别是现场资料(如照片)即使残存一些历史画卷,也可惜不全面、不完整、更难以核验其确切可信性——真实程度。
回过头来说到20世纪中国的婚姻状况,从封建传统的包办婚姻、发展到现代新型的自主婚姻,我们就可以发掘、揭露、核验许多历史真面目!中间各个具体环节的考证研讨,饶有兴味!我从中获得了那么深切难忘的乐趣,今夜跟大家一同分享。
本文就着重讲一讲,从传统婚姻到现代婚姻的 中间环节——文明婚姻。
请看上面三幅珍贵照片(已经核实了它们的真实性、绝非赝品)就是20世纪早期我国“文明结婚”的真实写照。
20世纪最初10年的中国,还在满清皇朝统治下,结婚庆典仍然保持着封建传统风格,虽然这时摄影技术早已由海外传入,但是人们普遍对照相怀着一种敬畏的、难以理解和接受的心情,(又对照相好奇又害怕自己的 “魂”被摄影机摄去)所以古典婚礼很少有什么新人结婚照。如今试图用直观的照片来回顾当时结婚场面就无从做到(历史研究怎能戏说?大话?)从传世的稀有照片看来,满清末年至多不过是记录夫妻(或男子与小妾甚至妓女)“相好”的合影留念罢了。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结婚照。图1是清末具有历史价值的一张“合欢照”,从中可以了解到当时的婚恋情景。
3 后期的“文明婚礼”前进了一大步,20世纪30年代。
“文明结婚”的概况如下:
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后,1912年成立中华民国,移风易俗;我国各大城市、后来推广到各地,逐渐实行“文明结婚”。男女双方不再找媒婆说合,然而仍需听取父母之命,去命馆合婚。法律上不必什么龙夙帖,而是买来两张印好的结婚证书,填上新郎、新妇的姓名、年龄、籍贯,进行登记。举办婚礼时,由证婚人、介绍人和男、女双方主婚人印证就行了。
结婚典礼可以在家中举行,也可在饭店、饭庄或宾馆举行。当时,社会上有专门租凭文明结婚用品的商店。一般租赁的用品有花马车(后来风行花汽车,逐步代替过去的花轿)、乐队(从民乐—国乐队到后来的军乐队或西乐队)、礼堂陈设、新郎新妇的礼服、以及花篮、手花、胸花等。
礼成后,摄影留念,然后,新郎、新娘即可入洞房休息了。
接着,摆桌招待亲朋吃饭。有的富贵人家可摆出许多桌酒席;多到几百席、上千宾客;而有的人家为了节约,只预备茶点、或象征性的酒会、茶会,摆放些糕点、水果、色酒、汽水而已。酒席或茶会开始,先由新郎、新娘向各位来宾敬酒,由司仪提议,请全体来宾起立向新郎、新娘祝福。也有让新郎、新娘报告恋爱经过的,甚至搞恶作剧,“闹洞房”调笑新郎、新娘等。有些来宾稍坐,说几句客套话,就主动告退了。例如巴金《家春秋》三部曲、老舍长篇《骆驼祥子》、曹禺话剧《家》以及民国时期许多小说、戏剧里面,都有“文明结婚”的场景,十分热闹好看!作为从传统的古典式婚礼到现代的新式婚礼的过渡环节,“文明婚姻”有点类似于“文明戏”作为从传统的古典戏曲到现代话剧、影视剧的过渡环节;都具有新旧交替的特点。许多细节的演变发展,很值得进一步研讨!
20世纪20年代后期,由三种群体(一)学成归国的青壮年留学生(二)教会基督教、天主教、东正教的信众(三)影剧界,特别是上海的电影明星等人士带头下,推行新型即西洋式婚礼。这种新型婚礼的主要特点,首先就是婚礼服的更新 —— 新娘穿着白色婚纱、西式花冠,新郎则西服革履,代替了从前“文明婚礼”的新娘服红袍凤冠、新郎服长袍马褂;还有婚礼仪式的革新,以及实行“蜜月”、“旅游结婚”、“集团结婚”等等
真正的现代研究首先必须为实证的、理性的,以发掘、揭露、核实真相和加以理性分析论证为基点,而绝不能(像“前科学”时期那样)只以文字记载、感性印象为基点。文字记载必须跟实物资料相对照、核验,否则真相就无从显示;感性印象必须提高到理性分析的层次,否则无全面性系统性可言。当然这样做起来非常费劲、而往往事倍功半、吃力不讨好,但“科学无坦途”这是必经之道。
关于史料考订的必要性以及“缺乏史料不能胡说”的基本原则,2600年前的孔夫子早已参悟。他感叹:夏礼殷(商)礼吾皆能言之,然而史料(文献)不足则无从谈起!孔夫子只能够、只敢于、只限于谈谈“周礼”,而不像目前那么多大师勇于戏说胡侃乱吹嘘。
关于20世纪我国婚姻状况,可搜集并积累大量实物、照片、报刊资料、笔记日记等等,所以我只有研讨“20世纪中国婚姻生活”才具备充分的证据和把握和勇气;而对古代生活难以了解,资料不足之故也!例如现今所传、所见许多古人画像全出于后人的想象 —— 所谓神似而非形似;再说实际生活离开具体的“形”哪里还能够存在抽象的“神”?孔子像老子像乃至伏羲女娲炎黄雕像的真实性可靠吗?天知地知、真是只有天晓得了!
发表评论
婚俗文化
- 躲亲风俗 2019-12-27
- 终于明了中国的传统婚俗文化 2019-08-23
- 中国古代婚俗文化 2019-08-14
- 揭秘:史上那些令人瞠目乱伦盛行的契丹婚俗 2019-07-12
- 中国婚俗 2019-07-12
- 九姓渔民婚俗 2019-07-11
- 婚俗中的茶俗文化 “三茶六礼” 2019-03-25
联系我们
联系人: | 办公室 |
---|---|
电话: | 18618490001 |
传真: | 010-53675378 |
Email: | zghswh@126.com |
QQ: | 179743254 |
微信: | 13264240001 |
旺旺: | smxlbj |
地址: | 北京市朝阳区蟹岛度假村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