除了媒妁之言包办婚姻之外,古代还有哪些招亲方式

2022-07-17 16:36:00
办公室
原创
402

在中国古代,各个朝代都是处于封建社会阶段。男耕女织的封建思想也巩固在人们心中,重男轻女的风气随处可见。俗话说:“嫁鸡随鸡,嫁狗随狗”,可是这种所谓的“嫁”人 ,却是属于那种父母之命,媒妁之言。


当然了,在我国古代,还是给了当事人一点选择的空间。并非全部都是父母说嫁给谁就嫁给谁。只是在这种选择空间里的方式,还是有着一定的运气成分在里面,不少古代女子,通过这点仅存的自我选择,最终得到了自己心仪的爱情,例如:


一.比武招亲

“比武招亲”在国内的武侠小说,或者古装剧中经常能看到。别认为这事是假的,在古籍《礼记·大学》中有这么一句话:“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”,而《诗经》里也提到:“羔裘豹饰,孔武有力,彼其之子,邦之司直”。孔武有力的男人便是当时社会 ,被众人所认可的。


(因为那时的男人,只有孔武有力,才能去保护国家参与政治。而家也是一样的,只有强壮的男人,才能保护好家,保护好自己的妻子。)

历史中,最有名的比武招亲案例,出自《旧唐书·高祖窦皇后传》中,它提到了,北周的窦氏,举办了比武招亲。而这场比赛的获胜者,便是李渊(唐朝开国皇帝),随之窦氏便嫁给了他。


而比武招亲这事,最早的记载来自《佛经》,古印度善觉王须波弗的女儿名叫裘夷,长得非常好看,有来自八个国家的君主求婚,善觉王须波弗无法决定,只好交给自己女儿选择,在与女儿交谈一番后。于是便决定采取比武招亲的方式进行选择,最后净饭王的太子,赢得了最终胜利,如愿娶得美人归。而这位胜利者,就是后来的释迦摩尼。


二.抛绣球招亲

抛绣球这事,其实很多人都知道,在《西游记》中就有这一幕。那么你知道最早的绣球,其实是一种重达500 公斤的武器,名叫“飞砣”。将这500公斤抛下去,估计也没人敢接。而世人们所熟知的那种绣球,是后来改的。


最早的抛绣球招亲,只是一个传说,说一位少数民族女子因为思念情人,眼睛哭瞎了,她想把绣球当作爱情的信物送给情人。可是因为眼睛看不见的缘故,针老扎到自己的双手,最后血把整个绣球染红了。后来人们就把红色的绣球,与爱情联系在一起。姑娘们居高临下,砸到哪一位,哪一位便是自己未来的丈夫。


那么,女子真的是随机的抛绣球,将自己的终身交给一个平民百姓吗?答案是,并不是,将心比心,这事搁谁谁都不会愿意,是百姓还好,要是乞丐呢?所以真实的抛绣球过程:

第一,先经过海选,通过报名确定参选者。

第二,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入围的。(古代的门当户对理念)而那些路过的看客,是没有资格参加抛绣球招亲的。

就算是真的有,那么抛绣球的姑娘,也得进行一番刻苦练习。所以,抛绣便成了当时女子的一项必修课,不仅要抛得随意,还要有很稳定的精准度。



第三种,同年大会。现在有很多像非诚勿扰一样的相亲节目,一群女人站台上等着,然后男嘉宾挨个上场。喜欢的就留灯,不喜欢的就灭灯。在古代社会也有类似的节目,那就是同年大会。在唐朝时期,每当朝廷放榜后,考中的进士就会被邀请去曲江池畔参加“同年大会”。那时,朝廷大臣和皇帝的女儿便会去相意中人。看中哪位就和他表白,如果同意就直接回家订婚。如果不同意,也有可能被有权势的贵族绑走。当然,这只是个别现象,因为一般人还是愿意“嫁”入豪门的。


有网友表示:如果将当时抛绣球招亲的女子组建一个篮球队,那精准程度估计让人望尘莫及。而绣球招亲这事,成为人们美谈的原因呢,就和现在的彩票相似,谁都希望自己能有一段从天而降的爱情。

最有名的同年大会择婿,当属宋朝时新科状元陈世美被择,陈世美进京赶考,中状元后被宋仁宗招为驸马,他隐瞒了自己在家有妻有子的身份,是以未婚青年的身份被皇帝择中的。结果事情成功后,却引来的秦香莲携子进京,妻找夫,子寻父,弄得陈世美好尴尬。最终包公出面,引发了“铡美案”。当然陈世美的故事在历史上并不存在,只是一段戏文。历史上清朝还真的有一个陈世美,但他是一个清官,没有秦香莲那样的故事,对于宋朝时发生的有辱陈世美名声的故事,当地人很生气,至今有“北门街不唱陈世美,秦家楼不唱秦香莲”的俗话。

编辑

象陈世美这样的戏文,在真实的历史上还真的有类似的一出。北宋时的状元曾文斌,家在贤妻,在朝廷发榜时正在看榜,莫名其妙地被十余个壮汉抢走,结果抢到了哪里呢,兵部尚书府。兵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,响当当的省部级干部,结果当兵部尚书向曾文斌指名为女求婚时,曾文斌没有象陈世美那样应允,而是从容应答:我出身寒微,如能高攀,固然是件幸事。要不您等我回家和妻子商量一下再说,怎么样。兵部尚书的女儿怎能做妾,曾文斌的说法说白了就是拒绝,结果围观众人哄堂大笑,兵部尚书也闹了个没趣,抢亲之事就此作罢。

陈世美的故事和曾文斌的故事,从一个侧面说明了“同年大会”竞争的激烈性。状元如果长得好,基本上就是皇亲国戚的公主、郡主们先抢去了,剩余的榜眼、探花以及几百名进士们,只要是未婚的,这时候都很容易择到如意女。不用自己操心,就被京城中的豪门“抢”走了。这下就明白了古代为什么学子们要千方百计参加国考了,范进中举式的疯狂也就可以理解了。对于一个寒门秀才来说,如果考中了,那不只是金榜题名时,接着就是洞房花烛夜,世界上所有的幸运,都会一夜之间落到头上。


情人节里,“泡妞”高手显身手

对于普通人来说,古代也是有“自由恋爱”的机会的。这个机会就是“情人节”。古代的情人节有三个。一个是正月十五元宵节,一个是三月初三上巳节,一个七月初七乞巧节。这三个节日,都被称为古代的情人节。

元宵节,又被称为灯节、上元节、元夜等,这一天,青年男女可以赏花灯、吃汤圆、猜灯谜、放烟花,玩个不亦乐乎。要知道,古代的女子是不允许随便出门的,“大门不出,二门不迈”,待字阁中。但元宵节却是人例外,这天是可以女人们出来结伴游玩赏花灯的。这样就给了青年男女相亲的机会,怀春的女子,一面看灯,一面看中意的相公,而那些未婚男子们,灯下观美女,也自然不肯放过这个绝好的机会。“众里寻她千百度,蓦然回首,那人就在灯火阑珊处”。双方看中了,留下名字和联系地点,就可以通过家里上门求亲了。机会就这么一小会,错过就没有了。


上巳节是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,在壮族里是对山歌的日子。“三月三日天气新,长安水边多丽人”。在这一天,久在闺中的女子可以出来踏青。于是在河两岸,青年女子与青年帅哥,可以在明婿的春光里,折柳为誓,通过山歌的方式表达对情人的爱意。著名的刘三姐的故事,大家都耳熟能详。上巳节在北方不太流行,但在两广地区,至今仍然是热闹的节日,每年的三月初三,青年男女们都会打扮得漂漂亮亮的,山歌大会是少不了的。在这个日子表达情感乃至最后喜结良缘,正有一番风趣。

乞巧节是七月初七,来自于牛郎与织女的民间故事。这个故事有几千年历史,织女是天上的仙女,牛郎是人间的帅哥。一对有情人被王母娘娘无情地分开,只有七月七才能相会一次。因为织女是天上的仙女,心灵手巧是肯定的,所以这一天地上的女子们会向织女乞巧。乞巧节在古代并不是情人节。牛郎与织女的故事太凄惨了,两口子被无情分离,一年才见一次,只是近代被赋予情人节的含义。女人乞巧,难免也会心中怀春,乞求这一辈子,能得到一个如意郎君。


女人也是有追求爱情权利的。

对于普通人来说,除了利用节日求爱外,泡妞技巧也很重要。古代有许多风流才子,都是泡妞高手。如有名的唐伯虎点秋香,就是一段绝美的泡妞佳话。白娘子追求许仙,七仙女追求董永,都是借神话传说传达难得的平等意识。

发表评论
评论通过审核后显示。
婚俗文化
热门文章
2020-05-19 玄纁为色、纯白无瑕、红绿相间:中国古代婚礼服色彩"那些事" 在前几年热播的电视剧《知否知否,应是绿肥红瘦》中有这样一个惹人争议的桥段:盛家六女盛明兰嫁给了顾廷烨,顾廷烨穿的是一身绯红色长袍婚礼服,而盛明兰穿的婚礼服却是青绿色的,并不是传统女子所穿的大红色,这引起了追剧爱好者广泛的讨论。 其实电视剧中的礼服颜色是正确的,不是导演不用心,而是宋代的婚礼服就是"红配绿",在中国古代,...
联系我们
联系人: 办公室
电话: 18618490001
传真: 010-53675378
Email: zghswh@126.com
QQ: 179743254
微信: 13264240001
旺旺: smxlbj
地址: 北京市朝阳区蟹岛度假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