婚姻大事,见证一个时代的变迁

2019-02-10 20:25:00
研究室
原创
872

婚姻,是一辈子的人生大事。

在中国传统观念里,婚姻具有非常神圣的意义,男女婚姻乃承天地阴阳之性配合而成。宋孙觉《春秋经解》:“独阳不生,独阴不成。故有天则有地,有日则有月,男女之义,婚姻之礼,天地之道,人伦之本也。”世间万物、伦常礼仪、社会之始,皆基于婚姻。

新中国成立以来,婚姻逐渐在细节上,传递了一种既已定式的崭新变迁。2003年10月1日,新的《婚姻登记条例》正式施行。从此,“单位证明”退出历史舞台,是否婚检从强迫改为自愿。

婚姻大事,见证了新中国的飞速发展,更见证了一代人的青春成长。


从“单位同意”到“双方自愿”


如果你曾去过上海市长宁区婚姻登记中心,一定注意过这样一个陈列馆,这里,从结婚证到结婚照,从结婚流程到结婚习俗,收藏了改革开放前后众多新人结婚的珍贵资料。四处逛逛,便可知晓,中国人的婚姻变迁,正伴着岁月日新月异,历久弥新。

“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一张结婚证,‘团结互助’四个大字,正体现了建国后团结发展的氛围。”长宁区婚姻登记中心副主任范仁杰,指着其中一个橱窗说,自1950年5月1日,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》首部法律颁布实施,废除了包办婚姻、男尊女卑的封建婚姻制度,至此,婚姻法开始时刻影响着中国人的婚姻。

而这种影响,倘若纵观历史长河中一张张颇具时代特色的小小结婚证,便可见端倪。旧时的结婚证,多为“奖状式”,内页多印有和平鸽、稻穗、棉花、并蒂莲等特色图案,反映出当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。而建国以前,婚姻多为父母之命、媒妁之言,婚书上介绍人、主婚人、订婚人、结婚人,以及祖父母甚至曾祖父母的名字都要占据长长一串。

在展览馆墙上,有一张1975年的结婚证,上面印有当时最流行的“毛主席语录”,有的左边还印有几行文字:“最高指示,我们都来自五湖四海,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,走到一起来了,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,互相爱护,互相帮助。”而在结婚证背面,通常印有“计划生育,勤俭节约”8个大字。

而到了1970年代以后,结婚证发生了“革新性”的变化,不仅越来越小巧,还取消了复杂的图案设计,各类口号、婚姻当事人之外的其他人等也从证上消失,只写结婚人新郎与新娘的姓名,还添加了双方的照片。结婚证不再只是压箱底的纪念,而是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法律文书和身份证明。1994年,民政部在全国统一了婚姻登记证的使用,开启了“护照式”结婚证新时代。

虽说结婚证更加规范,但在2003年以前,想要领取一张结婚证,却并非易事,不但流程繁琐,还需打申请、开具单位证明以及领导签字。“60年代办的结婚证,职工要证明自己是有单位的人,单位要证明它有资格同意职工与他人结婚。很麻烦。”住在上海市长宁区周家桥街道的陈婆婆说,当时她和丈夫同在厂里上班,办证时两人先后跑去单位三四趟,开介绍信,才能去街道办事处登记。

不过,“单位同意”的旧规矩也在2003年正式废除。《婚姻登记条例》于当年10月1日正式实施,“现在婚姻法自愿了,只要提供双方的户口本就行,不需要通过单位了”。陈婆婆说。另一个新变化是,“强制婚检”被“自愿婚检”取而代之,新原则的深意在于:结婚是个人权利,个人健康、生理特点属隐私。这在当时被普遍认为是公权力退出结婚这一私权领域,符合社会与人性发展,是法治的进步。

而在条例实施后的两个月,延续了多年的大红色结婚证也退出了历史舞台,全国开始统一使用枣红色封皮的结婚证,新证书上还增加了全国统一编号及科技防伪标识。2004年,结婚证再次“变脸”,封面改为枣红色,烫金,内容为横版打印,还使用了防伪水印币纸,水印图案为“囍”字样,这一版本,也是我们现今使用的结婚证。


从“三转一响”到“有房有车”


一张结婚证,只是婚姻开始的第一步。

而在结婚仪式、嫁妆及习俗上,40年间,同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婚姻从媒妁之言到自由恋爱,彩礼从自行车、缝纫机到房子、车子、票子,婚礼从开一场座谈会到摆几十桌酒席……

1955年结婚的杨金仓与翟春平老人,至今已携手走过63年相濡以沫的浓情岁月,一个甲子的钻石婚是“执子之手、与子偕老”的真实写照。“没有婚礼,没有婚服,没有嫁妆,在战友们的见证下,两人办了一场座谈会,花20元买了些花生、糖果、苹果,就算结婚了。”回忆起当年结婚的情景,杨金仓喜笑颜开,婚后,两人借住在当地老乡家的半间小屋里,一张床、一张桌、一床军被,就是全部家当了,虽然清苦,却也幸福美满。

相比两位老人的“裸婚时代”,由于当时生产力低下,经济条件受限,六七十年代结婚的水平似乎没有太大变化。西安市民赵师傅,一场婚礼办下来只花了500块钱,彩礼也才300左右。那个时代,毛主席塑像、红宝书《毛泽东语录》是婚嫁最热门礼品,铁皮暖壶、搪瓷盆、缸是婚房的主要生活用具,而“三转一响”则是人民所能拥有的最高财富,指的是手表、自行车、缝纫机和收音机。谁家娶媳妇有这个排场,就算是过上小康生活了。

但从1980年代,婚嫁开始全方位地发生变化,顺应各个阶段的时代潮流。从三大件的嫁妆来看,手表、自行车、缝纫机的“三大件”不再稀奇,而是多了电视、冰箱、洗衣机“三大件”,还有一套时髦的家具。当时为了凑足三大件,很多人不得不省吃俭用。在上海,结婚家具有“16只脚”、“24只脚”、“36只脚”,甚至“72只脚”的说法。“脚”指家具的脚,比如桌脚、椅脚、五斗橱的脚等等。脚越多,说明家具件数越多、越体面。

到了1990年代,婚礼更加丰富多彩,婚纱影楼、婚庆公司遍布大街小巷,婚纱照、花车、礼服、酒宴逐渐成为婚礼必备元素;婚礼也越来越多元化,三轮车婚礼、户外婚礼、仿古婚礼。步入21世纪,婚礼仪式越来越隆重,婚嫁彩礼水涨船高,“有房有车”是大众认可的婚礼“标配”,而特色婚礼也越来越多,草坪婚礼、烛光婚礼、集体婚礼、海底婚礼、空中婚礼,个性化婚宴已拉动婚礼消费的主力。

虽说,从“老三件”到房子、车子,从简单的请客吃饭,到新奇多样的婚庆仪式,都体现了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。但也应该看到,如今,买房、买车,举行隆重的婚礼成为新人结婚的重要内容,必然也带来很大的压力,比如资源问题、生活方式问题、社会风气问题等。

复旦大学历史学教授顾晓鸣认为,现在婚礼的多样性容纳了对生活方式的不同追求,是对个体的更加尊重,意味着每个人都有自由选择的权利。婚姻大事的演变路径,正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具体而微的展示。


发表评论
评论通过审核后显示。
婚俗文化
热门文章
2020-05-19 玄纁为色、纯白无瑕、红绿相间:中国古代婚礼服色彩"那些事" 在前几年热播的电视剧《知否知否,应是绿肥红瘦》中有这样一个惹人争议的桥段:盛家六女盛明兰嫁给了顾廷烨,顾廷烨穿的是一身绯红色长袍婚礼服,而盛明兰穿的婚礼服却是青绿色的,并不是传统女子所穿的大红色,这引起了追剧爱好者广泛的讨论。 其实电视剧中的礼服颜色是正确的,不是导演不用心,而是宋代的婚礼服就是"红配绿",在中国古代,...
联系我们
联系人: 办公室
电话: 18618490001
传真: 010-53675378
Email: zghswh@126.com
QQ: 179743254
微信: 13264240001
旺旺: smxlbj
地址: 北京市朝阳区蟹岛度假村